露天客厅,烟火长卷:湘江“桥”下见长沙真性情
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翊玮 视频 朱帅铭 通讯员 薛丁 张鹏 欧阳扬
8月14日,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岳麓山,橘子洲大桥附近已经响起了节奏感十足的音乐。62岁的王桂兰正带着30多个老姐妹跳舞,江风掀动她们的裙摆,也拂过在她们一旁打扑克、聊天的老大爷们。下棋的吆喝、萨克斯的旋律与摊贩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,江风里满是生活的气息……
在长沙,湘江上的一座座大桥早已超越了连接长沙东、西两岸交通意义。从清晨的晨练、午后的棋局,到黄昏的桨板、夜晚的集市,这些横跨江面的建筑,用桥墩撑起的阴凉、桥身投下的光影、桥底拓展的空间,成了千万市民的“生活主场”。
5元一杯芝麻豆子茶,可坐一上午
早上七点半,橘子洲大桥南侧的临江步道已经热闹起来。几十张桌椅,陆续被打扑克的大爷大妈坐满,很多大爷自带茶水,也有的手边摆了一大杯芝麻豆子茶。
展开全文
“茶水5元一杯,可以无限续杯,想坐多久做多久。”52岁的周先生是江西人,来长沙已经生活了30多年了。5张桌子10张椅子,卖芝麻豆子茶是他的营生,“我在江边摆摊摆了一年多了,从早上八点半开始摆,到下午五点下班。”
周先生身后摆了十几个开水壶,“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来烧水,把这些开水壶灌满,一般来说,夏天和冬天因为天气原因,来江边的人相对来说少一点。
“一杯芝麻豆子茶我可以坐一上午。”72岁的张爹爹是周先生的熟客,正捏着棋子与对手“厮杀”,旁边三四位看客观棋不语。“退休十年,天天来这儿报到。”张爹爹说,“家里待着闷,这儿人多热闹,输赢不重要,图个乐子。”
“来这里摆摊也不是为了赚钱,就是过来打发时间,交交朋友,看到大家的生活丰富得很,心里也很惬意,在江边看风景、打扑克、跳舞、按摩、剪头发的都有。”周先生笑说表示。
晚风里无声推拿,指尖里的城市温情
晚上七点左右,橘子洲大桥湘江边的人流量逐渐增多,有下班后来此放松的市民,也有前来游玩的游客。江边上摆上了售卖散烟、绘画作品、剪发修面等摊位。旁边的一个按摩推拿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三张椅子,三位按摩师,旁边立着个牌子,上面写着“无声推拿颈肩按摩,15元10分钟,20元15分钟”。经沟通得知,提供按摩服务的师傅均为残障人士。
顾客们都安静地在一旁等候,待上一位顾客结束后再上前,通过手势与按摩师交流,已然形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。
“体验感很不错,15分钟是很值的,因为我不会手语,所以在交流力度和点位的时候都是用表情或者手势和师傅沟通。”来长沙旅游的广西大学生罗同学告诉记者。
按摩结束,按摩师会向顾客示意,时间到了,然后举起脖子上的二维码示意顾客可以扫码付款。
在这里你会发现,语言从来不是沟通的必需品。“之前带父母来,我爸对着师傅比划 ‘脖子转不动’,人家三两下就找到了症结。” 刚结束按摩的武汉游客郑女士展示手机里的视频,画面中她母亲皱眉时,师傅立刻减轻力度;当老人舒展眉头,他便在相同部位加重按压。
“我们都不会手语,这样沟通起来省时省力。”郑女士说。
“桥下夜市” ,永不关门的大院子
晚上十点,记者来到香炉洲大桥湘江东岸,场面蔚为壮观,远处“湘江之钻”闪耀江中,而在东岸,烧烤、柠檬茶、鸡尾酒......各个摊贩们“拉灯结彩”在空地处打造属于自己的小摊,烟火气直冲云霄,现场人声鼎沸。
“晚上七点到十点最忙,一晚上能卖七八十碗冰粉。"32岁的林女士麻利地往碗里加芋圆。
她的小摊就摆在香炉洲大桥下,“我白天在写字楼上班,晚上来摆摊,不为赚多少钱,就图个热闹。你看这里多好,桥灯亮堂堂的,江风吹着不热,来散步的、遛狗的、谈恋爱的,人特别多。”
“以前觉得桥就是用来过河的,住桥边还怕吵。”在逛夜市的王女士说,“现在才发现,桥是最好的‘生活布景’。它比房子结实,比公园热闹,比商场亲切,就像个永远不关门的大院子,把我们的日子都装进去了。”
记者手记
在“露天客厅”里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惬意
深夜十一点,湘江上的桥灯依旧亮着。橘子洲大桥上,几个年轻人还在弹吉他唱歌;香炉洲大桥的步道上,骑行的市民,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……这些横跨江面的建筑,为何能成为长沙人的“生活主场”?
从地理上看,湘江穿城而过,把长沙分成东西两岸,桥不仅连接了地理,更缝合了生活。住在河西的人要去河东上班,住在河东的人爱去河西爬山,桥成了日常轨迹的必经之地。长沙的桥和别的城市不一样,湘江沿线的一座座桥梁不仅是交通的纽带,更是市民日常的“露天客厅”,自然而然就有了“桥边生活”。
从市民需求来看,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人们对户外休闲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。老城区公园资源相对紧张,而湘江边的桥就在家门口,步行可达,填补了社区与大型公园之间的“休闲空白带”。桥梁附近的“非正式空间”属性,反而让市民更放松,没有景区的拘谨,没有商场的消费压力,这里的互动更自然,更有市井味。
更重要的是长沙人的性格。这座城市的烟火气,从来都藏在街头巷尾的热闹里——在坡子街吃臭豆腐,在冬瓜山啃香肠,在湘江边呷啤酒。桥附近的空间,正好承接了这份热爱:不设门槛,不分阶层,老人能下棋,年轻人能摆摊,孩子能撒欢,像个开放的“生活剧场”,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惬意与归属感。
作者:王翊玮
责编:刘畅畅
一审:刘畅畅
二审:印奕帆
三审:谭登
来源:华声在线